当前位置  >   首页  >   产品  >  正文

鸡苗受凉后,鸡舍内的温湿度应该如何调整?

双经理    2025-10-16 08:00:53    27次浏览

鸡苗受凉后,鸡舍温湿度调整的核心是 “先提温保暖,再控湿”,需通过调整温度缓解应激,同时控制湿度避免继发疾病,具体操作需分阶段进行。

一、温度调整:优先快速提温,稳定后逐步回落

温度是缓解鸡苗受凉的关键,需根据受凉程度分步骤调整,重点是让鸡苗快速回暖,避免持续受冷。

紧急提温(受凉后 1-2 小时内)

若鸡苗出现轻微扎堆、羽毛蓬松,需将舍内温度在当前标准温度基础上提高 1-2℃(例如 10 日龄鸡苗标准温度 28℃,可提至 29-30℃)。

若鸡苗扎堆严重、鸡爪发凉、不采食,需直接将温度提高2-3℃,并确保热源(如保温灯)下方温度均匀,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。

提温方式:优先用保温灯、地暖或热风炉,避免使用冷风机制热(可能加剧呼吸道刺激);提温过程中每隔 10 分钟观察一次温度计,防止温度骤升。

稳定温度(受凉后 2-24 小时)

待鸡苗分散活动、不再扎堆、鸡爪恢复温热后,保持当前温度稳定 24 小时,让鸡苗充分恢复体力,避免反复应激。

期间需在鸡舍不同区域放置温度计,确保温差不超过 2℃,尤其避免通风口附近温度过低(可加装挡风板)。

逐步回落(受凉后 24 小时后)

若鸡苗状态完全正常(采食、饮水、粪便均无异常),可每天将温度降低 0.5℃,直至恢复到该日龄的标准温度(如 21 日龄恢复至 24-26℃)。

回落过程中需持续观察鸡苗行为,若再次出现扎堆,需暂停降温,保持当前温度 12 小时后再尝试。

二、湿度调整:先控湿防霉变,再平衡温湿度

鸡苗受凉后抵抗力下降,高湿度易滋生(如大肠杆菌),低湿度则会加重呼吸道干燥,需根据舍内实际湿度分情况调整。

若舍内湿度偏高(>70%)

及时清理潮湿垫料(如粪便污染或洒水过多的区域),更换为干燥的稻壳或锯末,减少水分来源。

保持 “小风量、短时间” 通风:每天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,开启上部通风口(避免冷风直吹),每次通风 10-15 分钟,排出舍内湿气,通风后立即关闭,防止温度下降。

禁止向地面洒水,若需清洁,用干抹布擦拭,避免增加舍内湿度。

若舍内湿度偏低(<50%)

在保温灯下方放置浅盆(内装温水,水位不超过 2 厘米,防止鸡苗溺水),通过水分蒸发提高局部湿度,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。

小规模养殖可在地面少量洒水(每次每平方米洒 50-100 毫升温水),洒水后关闭通风口 30 分钟,待湿度上升至 55%-60% 后再正常通风。

避免使用冷水洒水,防止水温过低导致局部温度下降,加重鸡苗不适。

稳定湿度范围无论初始湿度如何,终需将舍内湿度稳定在55%-65%,这个区间既能减少滋生,又能保护鸡苗呼吸道黏膜,帮助其恢复健康。

三、调整后的关键注意事项

持续观察鸡苗状态:温湿度调整后,每 1-2 小时观察一次鸡苗的行为(是否扎堆、活动情况)、采食饮水和粪便,若出现异常(如再次受凉或粪便稀溏),需重新调整温湿度。

避免温湿度骤变:提温或控湿时需逐步进行,例如温度每次调整不超过 1℃,湿度每次调整不超过 5%,防止剧烈变化导致二次应激。

结合通风与保暖:调整温湿度期间,通风需 “见缝插针”,仅在中午外界温度高时进行短时、小风量通风,确保在不降低舍温的前提下,排出部分有害气体(如氨气)。

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8030449395